中文  ENGLISH
读 “随形”

文 / 尹昌志

 

 

熊言钧的作品是通过对普通物进行“浅加工”而来的,这里面不仅包含一种对现成品的挪用,还涉及一层转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变废为宝”。这可以追溯到他早年的实践中,将绘画本身视为特殊的物,在其之上进行反反复复的覆盖,使纯净的表层渗入杂质,材料的物感不断被强调。近年来尝试直接使用各种废旧物,通过组装、镶嵌、火烧、上蜡等工序,从制作“物感的表面”到制造“物”,可以说比之前更加冒险,同时又指向某种传统的内核,强调时间感和温度。

 

而不断地“干活”(行动),在“劳作中”思考、反刍,似乎成为他工作的常态。在他看来,一切基于选择,以及之后的行动。他认同波洛克的说法,强调行动甚于观念,使自己进入一种“正在干活”的随机状态,跟随身体触碰材料后的一种下意识的直觉判断进行。在避开观念先行可能带来的程式化路径后,他与材料之间是平等、协商、互动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材料本身作为“主谋”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他如一个“从犯”一样参与了这个过程。

 

选择这些源自生活环境甚至建筑垃圾的废旧板材,是因为它们显露出来陈旧、破损、脆弱的特质,与周遭不断翻新与更替的现实世界散发着相似的气息,这些有强烈质触感的材料与他长久以来关于绘画与物,表面与内部,新与旧之间关系的思考建立起一种对接,这些也引发了他对某种传统的回望。

 

直觉判断既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体悟,也来源于过往经验的积淀。熊言钧一直关注现实和事物的未知状态,这使他在创作中常与当下时尚的艺术保持一定的间距,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这些废弃板材源自工地或建筑垃圾场,在各种实用功能耗尽后,成为无用之物,可以视为“僵尸物”,没有个性,代表着某种丢失现世记忆的混沌之物,不可否认,它们自身独特的质触感特对于绘画出身的熊言钧来说,充满诱惑力,也激发了他创作上的想象,使他不再被一般性美学所束缚,而且近作在去掉了色彩后材料本身的特质逐渐外漏出来。

 

熊言钧的新作是“陈旧的”,一方面,从外观上,他利用一些简单有效的工序制造了一个个“旧物”;另一方面,从气质上,经过打磨上蜡的表面恢复了“光泽”,好似恢复了一种极简主义以来被消解或褪祛的灵韵,这也可以看成是一根与传统相连接的脐带,为作品注入了混沌和神秘的“生气”,使之成为某种佯装“圣物”的躯体。躯体一旦被凝视的眼光捕获,形式的僵尸即走向真实的“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