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海边的絮语

文 / 李泊言

品山公司(2022-09-04)

 

 

在上海五五画廊开幕。他的作品倾向于以自己熟悉的故乡和身边亲近的人作为载体来表达情感,通过画面构建一个安全和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借此呈现出更接近自我内心和自在真实的情感世界。潮汐是他成长中最常见的一种景象。潮水涨落,日夜往复不停,却又遵循着某种极其固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在变化中传递出一种和时间有关的概念。

 

追求绘画的安静,在今天的潮流语境中显得十分“逆行”,要把一个故事说清楚,同一个意思能在网络表达中找到好多词去说,但让你只选择一个,那可能还是字典里的。纵然丰富多样是今天的时代特色,但总有些人愿意去做些简单的事儿。凌晨,看郑孟强的画很合适,因为夜深人静,画面告诉你他要说的,是一个很简单的内容。

 

他首先是要叙事的,毫无疑问,这是艺术家内心的需要,很多画挂在一起,就更确定他要说的,反复说的,就那点事儿。像是耳边絮语,又像是深情对视,简单又重复,那不就是“潮汐”吗?

 

观看来自无意识,也来自巧合,绘画的“可读性”往往就在于偶遇的一瞬间,“共鸣”就藏在“画面叙事”触手可及的表征下。至于真实与否,经验是唯一裁判,因为观看的经验,往往来自生活的经验。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寻求现实和图像背后的结构与关系,远胜过提供一张观赏性图画,即便那些图画中的“物象”千篇一律,也难以埋没表达的渴望和倾诉的本能。然而,这种表达和倾诉,是不属于此时的,而是属于过去的。

 

郑孟强的绘画几乎都是“追忆”式的,像普鲁斯特那样,追忆似乎已经失去,其实仍在那里,随时准备重现的时间。看他的画中基本都是双人,可能反应了过去的一个状态,或是理想中的状态。这是很具象的,但这种具象并非有鼻子有眼的写实,而是在于对每一个色块分割的考量、轮廓大小的拿捏,甚至包括边缘的处理。他所指向的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清晰的具象,而是一个被“情绪”架空的“界”。

 

来自南方特有的雾气腾腾,来自情侣间暧昧的含混不清,来自都市之外去掉人间烟火的片刻安逸……这都是“界”,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一目了然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夸张去宣泄的。简而言之,那就是一个剧场感的“界”,一个在某些时光偶遇所凝结的精神边界。

 

郑孟强的这些画试图呈现某种缓和,试图减弱那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虽然显得漫不经心,却内心戏细腻到顶点。不论是蓝色调的《梦》《流星雨》,还是灰色调的《浅滩细语》《灯塔》,都显现出某种特别的光感。月光也好,日光也罢,在空间与画面的中心点指向远方,这种柔和的光,衬托着人物、沙滩、椰子树……泛起波光粼粼的“追忆”的潮汐。